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话题列表 > 话题详情

只看楼主 共读共研——阅读分享会之一

  • 楼主

    弘桥李明

    话题:7

    精华:0

    积分:315

    阅读:446 回复:18 2021-09-28 08:53:03

  • 2楼

    陈志凯

    话题:0

    精华:0

    积分:4

    读书有感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

    新区分校 陈志凯

    学生和教师对作业的外在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这里就不再述写。

    看完第一章,很认同这个观点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作业是对其意志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其责任感与纪律意识的形成。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品质,是培养高度注意力聚焦的过程能形成自律,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会坚持,强化对学习的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第一点收获:

    我们要研究学生的作业心理出发:

    1. 思考和研究怎样的数学作业会受到学生欢迎?属于有效的作业?

    2. 怎样的作业形式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的?

    能很好的回答以上个问题并在作业设计中落实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升作业品质如此是存在着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到主动投入做作业的可能性。

    受到以上学习的启发,我想到了两个有关作业设计的策略,其目的一是希望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增进对数学学科的内在兴趣;二是希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创新思维能力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作业心理。策略如下:
        1.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中,如果有5次全对的,可以获得一次免家庭作业卡使用有效期为从拿到卡后的当天算起的10日之内。
        2.我们六年级刚刚学习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数学作业,看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
       十一长假我们都要购物消费,请你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编制一道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有关分数乘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温馨提示:难易程度自行控制)

     

    第二点收获(可以利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订正错题是个难题,其主要原因是不会订正,由此就越积越多错题没有订正。如果我们的作业批改中,把单调的√的批改方式换成提示性的批注批改方式:如格式不对,计算错误,注意单位名称字写小了或大了等,主动订正的学生人数是不是会提升订正的准确率是不是会提高,当学生尝到了这种批改的正能量的好处,就会愿意订正。这种批改方式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2021-10-02 11:16:35

  • 3楼

    黄俊

    话题:0

    精华:0

    积分:7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读后感

    钟家村第二小学  黄俊

    今年国庆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这本书,本书的第一章的主题是“从学生立场看作业”,主要从学生视角的作业大调查、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程度分析、用教师作业札记研究学生作业心理、在“精讲精练”中纳入学生作业心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这么多年的教学,在作业设计上,我只是习惯性从知识本位,凭教学经验布置作业,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作业最终是学生完成,作业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在布置作业时,从学生视角多考虑,设计更有效、更科学、更能让学生主动投入的作业,作业才能更有效。了解学生的作业心理,引导学生对作业的正确理解,把作业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的心理机制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业负担重质量差的现状。

    “作业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作业是否真正投入”这个观点我也很赞同,小学阶段,作业不仅是巩固学习知识,用于学习反馈,更在于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业态度的培养。基于这个观念,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在作业内容上要避免重复机械,多一些动脑动手的创造性作业;在作业难度上,要符合学生实际,避免过难或过易,符合学生实际;在作业量上,让学生感到学有余力,能愉快胜任;在作业规则上,让学生明确要求,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品质。我想从以上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才能更好的发挥作业得效应。我们还要大胆尝试,不断探索、研究和创造。


    2021-10-04 11:16:24

  • 4楼

    吴丹

    话题:0

    精华:0

    积分:85

    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有感

    做了近23年的教育,教了23年的数学,布置了23年的学生作业,从没认真思考过你布置的作业学生喜欢吗,也从没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的心理。往往习惯式的依据自身对教材的研读,选取自认为适合学生知识掌握、成绩取得的习题作为作业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运用。

       有幸读了方臻、夏雪梅教授撰写的《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一书,认真学习了第一章节“从学生立场看作业”。本书的第一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学生视角的作业大调查、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在调查和分析中,让我惊诧于学生喜欢“简单基础”的作业,不太喜欢“个性化”批改方式,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读来,让我对作业及学生的作业心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业,不仅是作业,更是一种学习习惯、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它不仅是课后巩固课堂知识,更是课前学生多样化的认知观念和“迷思”观点的展现,是教师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估手段;它不仅意味着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关涉与家庭或社区交互的活动,要将学校作业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

    以往我们更多的关注作业的认知功能和习得反馈功能,聚焦于知识的巩固、反馈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上,眼里看到的是“完成”和“正确”,很少关注学生作业的心理品质、“主动投入”及作业完成过程。正是这种教师本位思想、知识本位思想、结果成绩本位思想,导致学生喜欢“简单基础”作业,对稍难的作业产生畏惧,对合作、实践类作业缺乏能力。看来要想把作业作为一种育人的手段,那教师必须要学习了解学生作业心理。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来开展作业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业的各种功能。第一章节中提到的“利用教师作业札记来研究学生作业心理”我觉得也是一种不错的研究方式。当然,了解学生的作业心理,并不等于无原则地认同学生的想法,而是要根据这些心理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了解学生的作业心理,进而引导学生的作业心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业负担重而作业质量差的状态,从而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

    目前国家的“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们要好好的研究作业,提高作业的实效,发挥作业的各种功能,这本书真是一本最佳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好好的更新观念,后面我会继续读下去。


    2021-10-06 14:28:28

  • 5楼

    倪敏

    话题:0

    精华:0

    积分:7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读后感

                                                            七里小学  倪敏


            读了《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让我对作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正如封面所说,老师们几乎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但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了吗?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的读完了第一章:从学生立场看作业。

            第一点感悟:从研究学生的作业心理出发,让孩子们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喜欢你的作业,能从作业中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要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思考和研究布置怎样的数学作业会受到学生欢迎?

            其实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一直以为孩子们更喜欢分享类、实践类的作业。但是学生更喜欢“简单基础”作业。究其原因,因为从简单的作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感,简单在于不用于动脑筋,基础在于对考试有用。

            回想自己的教学,在每一个教学单元新知内容结束后,我一般都会布置整理本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这种作业。这个时候孩子们对作业的心理认可程度得到的不同的体现。作业认真的孩子一般都会把这张思维导图做的非常精美漂亮,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有的同学把知识点中易错部分也用红笔标注出来,还有一些孩子,特别是女生喜欢在这张思维导图上画上喜欢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我问过其中一些孩子制作这种精美的思维导图需要多长的时间。他们告诉我说有的要用2个多小时。当时我有一些内疚,因为这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完成。我的初衷只是要让他们把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巩固。但是他们要用这么长的时间进行整理,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喜欢”。现在细致想一想,当自己看到这种精美的作品时,是不是对自己的作业有极大的满足感,当第二天教师把他们的作业当作范本发到群里时,不就是一种成就感。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或者是学习比较懒惰的孩子,对于整理思维导图这种作业是非常厌恶的。因为整理思维导图需要写很多的字。一直我都认为他们太懒了,不想做作业而已,现在在想想看,除了有一些同学有“懒”的原因外,还更重要的是没有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我最多就在上面写了一个“查”而已。没有做的就简单粗暴的写了一个“补”字。现在想想,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如何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喜悦,久而久之就变得更不愿意主动的完成作业。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作业的布置中,应该多从学生的立场布置作业,让他们真正从作业中的得到成长和发展。

             第二点感悟:融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在精讲精练中着力增进学生对于学科的内在兴趣。

             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这两者关注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重在回答如何形成基于标准的练习体系、如何用更少的作业达到同样的训练效果等。而后者重在回答怎样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投入,怎样的作业规则?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果我们只关注一方面就会偏离学生作业意义的航向。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业应该着力增进儿童对于学科的内在兴趣。作业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就是学生对于作业是否真正投入。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何通过规则的设计和形式上的创新,让学生勇于克服,不能坚持畏难,三心二意等不良品质,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文中告诉我们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作业,更是一种学习习惯、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对于小学生而言,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是学生积极作业动机、信念而引发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融为一体。如个体类作业,就要考虑学生们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作业,切忌“一刀切”。实践类作业,就一定要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法,让他们“有章可循”。合作类作业,就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业的评价方式上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不能再用简单的等级了事。还可以指出错误原因或用一些鼓励性评价语言引导孩子们在作业中得到最大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021-10-07 14:00:06

  • 6楼

    黄婷

    话题:0

    精华:0

    积分:7

    做作业设计的有“心”人

                ——读《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第一章有感

    十里铺小学  黄婷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作业设计成了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对于习惯了知识本位作业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新的挑战。方臻校长和夏雪梅教授编著的《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一书,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作业设计的方向。通过阅读本书的第一章,我的感受如下:

    本书的前沿部分,作者认为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作业负担”的形成,不仅仅是作业量的问题,学生对作业的排斥、抵触,往往更影响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作业观,不要以“完成量的多少”为导向来设计作业,应该以“掌握与理解”为导向,在严格控制作业量的前提下,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应用性以及与生活的实际关联,通过让学生主动选择作业量、作业形式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投入”作业,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为了让学生主动投入,我们需要思考:怎么进行作业设计?本书的第一章从学生立场看作业,作者通过学生视角的作业大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存在超量、无趣的问题;“个性化”的批改方式损害学生自尊心;学生喜欢上副课,但不喜欢做副课作业;作业中强势的家长导致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教师作业札记中分享了几个成功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结合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布置要不断地反省和修正

    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作业表现,对作业进行反省、修正。比如,每天的课堂作业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那说明作业量过大需要进行修正;如果作业错误非常多,那就要反省自己的教学问题以及作业设计的难度和科学性的问题。

    2.作业分层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有针对性的调控作业难度和类型,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既实事求是,又因人制宜。不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降低作业分层的标签效应,同时也鼓励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差异性发展。

    3.作业批改要注意反馈和延伸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常规内容之一,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一般我们数学教师习惯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等级制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比较便捷,但是对学生错误的指导性不强,有的孩子拿到作业不知错在哪里,如何订正,所以我们可以在常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对典型错误进行简单的提示语评价,比如:格式不对、计算错误、书写不规范、抄错数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订正速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融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进行作业设计,促进学生“主动投入”作业,从而真正提高作业的效率和效果。


    2021-10-11 15:37:56

  • 7楼

    景浩

    话题:0

    精华:0

    积分:6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读后感

          深夜,回家改完学生的作业,难得抽出时间,静下心,阅读完第一章,体会很多。结合目前“双减”政策,以及目前班上学生的的作业情况,对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一、目前,学生的作业都还停留在以“完成”和“正确”的导向上,并且教师也趋向于此。

    作为教学近十年的青年教师,目前的作业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固定的作业模式,想去“抓大放小”,让大部分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当天所学知识。追求正确率和大部分人掌握程度来决定了作业的数量和难度。

    二、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作业布置后的反省,结合心理机制,引导个体完成到同伴合作,达到了作业的实效。

    基于书中,作者提到的实验学校教师所采取的数学札记的形式来记录学生作业设计,从而改进作业质量的这一形式,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忙于拉进度,抓基础,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对于作业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况,偶尔的一次变化,带来的学生变化是相当大的。

    从目前我所教的五年级班级的一个案例来看,最近的一次数学课,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法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课上,我提出了,采用小组PK的方式比正确率,获胜的小组当天作业减免。同学积极性特别高,小组内同学尽然都自觉地相互帮助起来,特别是几个不爱学习的,被其他同学逼着学。学生的心理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主动学习的投入,注意力更加集中,本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明显好于前几次课。

    通过一次小的心理调节来看,学生是乐于选择,爱去选择。但是平时的教学和作业设计中我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心理选择出发。如果作业设计能够更多的基于心理机制思考,然后设计相关作业,我觉得这样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是喜欢的,并且作业的质量也应该是高效的。

    这也为后期我的作业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考和行动的原动力。


    2021-10-11 23:38:48

  • 8楼

    张庆

    话题:4

    精华:0

    积分:24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 是学生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 , 是达成数学教学 三大目标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数学作业过多地注 重了知识的模仿型演练 , 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及 创新能力的培养 , 学生学得死板 , 缺乏灵活性与创 新精神 ,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 , 在推行新课程 的今天 , 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 , 研究教材 , 分析学 生的能力 、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 改革课堂教学 , 还必须优化数学作业 , 使数学作业的质和量体现 新课改精神 ,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 、情感 , 促进学 生主动学习 , 自主发展. 通过数学作业这一教学环 节的设计 ,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 主动探索数学 知识规律 , 提高学习技能 ,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 养 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 学会学习.

    能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保证 ,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就必 须使练习过程成为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 在学 生自觉 、主动深层次的参与的过程中 , 实现发现 、 理解 、创造与应用 , 因此作业设计不仅仅是达成熟 练解题的目的 , 而且要在解题中培养与提高学生 独立思考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的本体论中 , 数学内容的形式化和数 学发现的经验化是数学的两重性. 这两重性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数学内容上的形式化 、抽 象化一面 , 更要注意数学发现 、数学创造过程中的 具体化 、经验化的一面. 因此作为数学方法和思想

    重要载体的习题不能只是让学生模仿教师解题而 应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 ,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了 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 、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 动机 、兴趣 、情感 、意

    志 、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数 学作业的设计能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 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体会 , 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解题 过程将不再枯燥. 这样的体验不但是任何讲解无 法替代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 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2021-10-12 11:14:12

  • 9楼

    弘桥李明

    话题:7

    精华:0

    积分:315


    如何使作业更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但是,我们所说的作业的有效性,往往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从知识完成点的角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量作业,教学中发现有时我们自认为精心设计的作业,有些学生并不买账,并不乐意做,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作业效果。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作业形式太单一、作业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什么趣味性,才导致学生不喜欢做作业,才会出现厌学现象。由此我们很有必要多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

    一、书面形式的数学作业的设计

    1. 设计分层次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找到合适的思维旅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在作业设计中也不能忽视这种差异,要设计一些分层次的数学作业。由于选择较高难度的题目,作业量可适当减少,为此学生会权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尽量少做已会的题目,优生会更乐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2. 设计一题多解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数学题由于思考的角度、途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法或证法。由于一种题目有多种解法,有多种选择,可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这样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设计一题多变的数学作业通过转化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生成多道不同的、新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更大限度的挖掘了原有题目所蕴含的数学知识,避免了做大量重复的题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习题的机械重复,让学生脱离题海

    二、非书面形式的数学作业的设计

    1. 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数学作业容易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我们不妨设计一些较有趣味性的作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设计实践型数学作业,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在自我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阅读型作业,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史等一些数学课外读物,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做作业、考高分的数学机器,我们给学生做的作业也不应该只是机械单一的熟题,而是多一些有意义作业。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机制,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好作业

     



    2021-10-12 15:22:48

  • 10楼

    李能望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读完第一章《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通过数据调查学生对待“单独订正”“面批”等被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反馈方式的态度,让我也有些大吃一惊,这些我们平时用的最多,每次作为优秀经验分享的方法怎么在学生的眼中却是不怎么喜欢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了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师角度看,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是提高成绩的保障。而从学生的角度看,作业是他们的工作,是一种任务,他们是被动接收的,如果这项任务不是他们自愿感兴趣的,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累赘,只想敷衍完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学生的作业质量那么差。所以,作为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让学生主动投入的作业;

        第二:让学生从心理上减负。当前的“双减”政策,不仅仅只是减少作业量作业时间,减少学生身体上的累,更深层次的是应该减少学生心理上的负担,解放孩子的天性。所以,作为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通过减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要通过改变作业形式,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从这次的学习中,让我深感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接收新的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

    2021-10-12 22:44:34

  • 11楼

    戴永翔

    话题:0

    精华:0

    积分:5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第一章读后感

    德才小学:戴永翔

    关于作业设计的话题,已经成为了本学期和近段时间一直不断思考、谈论、困扰的话题。老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都感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听完彭主任的报告,竟然发现一件很平常的教学日常,竟然有着的悠久研究历史,不同的专家均对此作了很多精彩的研究。感觉平凡中确实有点意思。

    利用国庆假期,网上搜索了一下作业设计的书籍,发现特别多,话题点也特别有意思,于是购买了几本作业设计的书籍。首先粗读了《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业设计》主要内容,第一感觉就是视角的变化让我吃惊。原来我较多时候是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作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正确率情况来确定作业设计的效度。而忽视了作业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作业,那将无法看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很多那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需促进更多的学生,更好的主体发展。

    而后细读了“前言”部分。

    思索:作业是什么?反复在读笔者关于作业的定义。平时也在与人探讨作业与练习,与习题之间的区别;作业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作业又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和特征呢?许多的问题一下就冒出来了。

    感触:对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近期遇到一个作业速度很慢,专注力很难集中的孩子,与家长沟通,与孩子建立理解和积极心理期待后,作业效度明显改善。不变的作业,不变的要求,到底有哪些神奇力量在影响着作业的效度。作业设计中是否也存在孩子心理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在作业在有效成长?

    再读“第一章:从学生立场看作业”,转变观察角度,看我们的作业。我们的作业是否超量,虽随政策不断推进和执行,在逐步减少,但整体上学生作业量略多。“无趣”作业,机械重复作业现象确实很普遍。因为能得到肯定、鼓励、表扬,关注,我的学生都喜欢找我“面批”,我的学生很乐意找我“面改”。

    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于数学作业的调查情况与设计情况。

    总之,读完前言与第一章的内容,让我产生了对作业是什么产生了研究兴趣。转变学生视角来审视作业,才能让我们的作业设计更有意义。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2021-10-13 00:51:53

说:

还能输入140发送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